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助手 > 部门动态
科学防控基孔肯雅热 全民共筑健康防线
时间:2025-07-23 17:01:42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最近高温多雨的天气频繁交替,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其中,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可能引发高热、关节剧痛等症状,需引起广大市民警惕。那么,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有效预防?一起来了解。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会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感染基孔肯雅热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但关节疼痛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做到科学防护、筑牢健康屏障: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翻盆倒罐清积水: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清理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等区域的闲置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桶盆),特别注意检查空调排水管、下水管道、绿化树丛等隐蔽角落,确保无积水滞留。

  (二)管理水生植物:水养植物每3—5天彻底换水并刷洗容器内壁,建议改用沙石或水晶泥等无土栽培方式,从源头上杜绝蚊虫繁殖。

  (三)整治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堆、杂草丛及卫生死角,保持排水沟渠畅通无阻,社区物业应定期组织专业队伍对公共区域进行灭蚊处理。

  二、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一)居家防蚊:安装纱门纱窗并确保完好无损,睡眠时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傍晚蚊虫活跃时段可配合使用电蚊拍或环保型灭蚊喷雾。

  (二)外出防护: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清晨和黄昏时段,避免在树荫、草丛、水池边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逗留。

  (三)特殊人群防护:婴幼儿建议使用蚊帐、防蚊贴等物理防蚊措施,孕妇应选择成分安全的驱蚊产品,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防蚊措施。

  三、主动健康监测,及时就医报备。

  (一)有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近期到过佛山疫情镇街的市民,返蕉后需进行为期12天的自我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并观察是否出现相关症状。

  (二)若出现突发高热(>39℃)伴随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剧痛,或出现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定点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及蚊虫叮咬情况。

  (三)积极配合社区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和集中消杀工作,发现建筑工地、闲置地块、地下车库等蚊虫密集区域,及时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反映。

  四、全民参与,共建无蚊环境。

  各机关事业单位、门店商户等要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整治,企业需做好厂区防蚊管理,商住小区物业公司要定期组织专业消杀,社区应加强防蚊知识科普,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控格局。

  防蚊灭蚊是防控蚊媒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根本措施。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清洁家园做起,共同构筑抵御蚊媒传染病的健康防线!(记者:李宗庭(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