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府〔2021〕30号
蕉华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有关单位:
《蕉岭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业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蕉岭县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0日
蕉岭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推动蕉岭县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城乡,打造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新局面和建设幸福蕉岭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及广东省体育局关于开展《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研制工作的通知》(粤体群〔2020〕100号)和梅州市体育局关于开展《梅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研制工作的通知》(梅市体群〔2020〕38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情况,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发挥县域体育在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城乡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健康梅州和“世界寿乡·富美蕉岭”,全面加快蕉岭苏区振兴发展,聚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奋力谱写蕉岭绿色发展壮丽篇章的总目标,构建县域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地方特色体育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更加融合,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推动体育运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打造寿乡精品赛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到2025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5万平方米,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新建5个社区体育公园,新建或升级改建足球场不少于10块,全县各类型体育场地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力争建成一个公共游泳池和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完成全县200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率达到85%。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到2025年,举行各类型群体赛事150场以上,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0次以上,初步建立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的市场化机制。到2025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5%,着力提升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体育参与度。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发展航模科技运动,每年举办县级航模科技运动展2次,将其打造为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项目。
——全民健身服务与组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体系不断完善,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体育协会达到20个;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50名左右,达到全县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4人以上;争取建成镇全覆盖的县镇两级体质监测网络,市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不低于97%,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保持高水平;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自律建设。
——特色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消费供给和体育产业规模。以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为切入点,推动体育健身娱乐与旅游产业全方位对接,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加快引进、打造“一县一品”精品赛事项目,带动赛事产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争取获批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或示范项目。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与升级
进一步加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建管力度。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发动社会力量,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会同住建部门做好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步道、社区体育公园、村级健身广场及健身路径建设;继续做好健身步道建设,加快推进太行山登山步道升级改造;做好社区体育公园申报及建设工作,力争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加快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处处可健身”的全民体育运动空间。社区体育活动中心根据体量进行分级管理,推动中小型的健身中心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布局。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实现全县各类型可参与体育场地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
积极探索场地设施复合利用建设模式。拓展“商场+体育”建设模式,以大型商场为试点,增设如轮滑等新型运动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型、体验型体育赛事活动。加大“体绿结合”,结合口袋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公园绿地资源,根据老年人、青少年、在职人群等不同年龄健身者的健身偏好,因地制宜,分类打造多层级健身设施。以公园绿地为主阵地,实现全县200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利用绿地、河道等丰富的公共休闲资源,构建城市休闲慢行通道,优化骑行、徒步等休闲体育环境,重点推进龙安滨水公园、国荣体育公园、镇山社区体育公园、龙门广场、广福文体广场、三圳文体广场、新铺文体广场、长寿广场等公共体育空间的打造。
大力推进场地设施社会化运营与智能化升级。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推动体育设施供给市场化、项目设置灵活化,提高社会力量运营管理体育场所水平,更有效地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场地配套设置及医疗救助设备,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整体质量。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无人技术对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推动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以蕉岭国荣体育公园、蕉岭(南沙)体育馆为试点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带动全县打造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
(二)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与效率
不断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认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积极增建体质监测站,进一步拓展县镇两级体质监测网络,力争做到镇全覆盖。提高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的频次及质量,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健康指导及相关延伸服务,每年接受体质测试人数达到1000人,加强与县总工会合作开展企业职工体质监测服务。探索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库,组建涵盖运动健康专家、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健身服务类企业的供应名录库。深入社区、园区、学校、企业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活动。
进一步扩大“体医养融合”覆盖范围。扩大全县“体医融合”覆盖范围,完善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加强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合作,扩大合作医院范围,60%的镇级卫生院建立起体质监测点。积极为职工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开具运动处方、慢性病指导干预等服务。加强“体医养融合”深度,为老年人提供器械练习、运动知识讲座、体质测试及评估等服务。
加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游泳、街舞、轮滑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每天参加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
(三)激发体育健身组织活力
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深耕体育组织。发挥县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健全体育总会工作机制,扶持、引导、服务、规范本县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发展,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足球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等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支持引导有特色、有影响力、有市场潜力的体育俱乐部到本县建立俱乐部分支机构,形成发展联盟。鼓励国际、国内体育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户本县,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体育协会达到20个。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多样化项目,加强区域内不同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推动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健身指导专业能力和水平,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50名左右,达到全县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4人以上。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社区体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引领作用,以市民健身需求为导向,向市民传授健身方法、运动伤害防护等专业健身技能和业务知识,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指导、健身指导等服务。
拓展全民健身服务线上供给渠道。借助各类线上视频及社交平台,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及指导服务。鼓励各体育社会组织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提供在线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鼓励市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参与居家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大力发展航模科技运动。借助市场力量和梅州市相关部门支持,积极主动与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及省航空、航海模型协会对接,充分利用行学港码头以及石窟河自然生态优势,结合卡拉比—丘数学小镇建设,做好“广东省校园航空飞行营地”和“广东省航海模型科技体育蕉岭训练基地”建设工作。办好航空、航海模型运动青少年推广活动(梅州站)以及航空、航海模型表演、全省青少年航空、航海模型锦标赛等系列活动,定期开设航空、航海模型辅导员培训班,每年举办县级航模科技运动展2次。力争将航模科技运动打造成富有蕉岭特色的品牌精品群众体育运动。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政府主导开展重大节气日群体赛事活动,体育部门加强对县级各协会的指导,各协会每年结合实际开展1-2次比赛活动。政府、行业协会、市民共同参与,创新开展乡村马拉松、乡村篮球赛事,不断丰富系列赛内容、灵活办赛形式,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以在本县有一定基础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太极拳、武术、乒乓球等项目开展镇对抗赛,继续将“县长杯”篮球、足球赛,“桂岭杯”足球赛、“贺岁杯”足球赛打造成蕉岭精品体育赛事。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组织全民健身赛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等,充分激发参赛市民的荣誉感、群众的积极性、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形成长期办赛传统。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对纳入品牌系列赛的各个赛事进行重点支持。
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群众喜好”的原则,注重开展具有传统性、趣味性、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城乡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县镇两级开展路跑、球类、操舞类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扶持推广武术(太极类)、健身气功、柔力球、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广场舞、轮滑等体育项目,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0次以上,其余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次以上。创新全民健身线上赛事活动,积极推广“夜运动”,延伸健身活动参与时间,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白天与夜间相结合的新模式。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放宽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准入标准,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
(五)形成创新升级的全民健身消费市场
扩大全民健身消费产品供给。推动健身、健美、轮滑、羽毛球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公共体育场馆拓展科学健身产品供给,建设具备运动体验功能及销售各类体育项目周边产品的大中型商场,不断为市民提供更多时尚、个性、有品质的体育消费选择。广泛开展青少年、老年人、职业人群等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重视妇女、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更具针对性的体育服务,激发各群体体育消费需求。
促进全民健身产业互动。强化“生命在于运动”和“主动健康”理念,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引导公众建立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季节变化,每年举办4次体育产业主题全民健身赛事或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依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等活动充分释放民众体育消费需求。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集运动体验、观赛参赛、运动社交、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规模。
积极拓展健身业态。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体育+”,结合体育公园、郊野公园和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推动体育与住宅、养老、文化、休闲、商业、旅游的综合开发与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引导建设发展骑行服务站、房车露营地、水上运动码头等设施,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推动形成健身消费新热点。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县、镇人民政府协调统筹,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体现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强化各级体育工作联席会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全民健身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为契机,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全民健身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年度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不低于当年度本市各区县平均水平。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和标准,加大对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赛事服务的购买比重。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向体育健身组织赞助和捐赠活动经费,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纳税额中扣除。
(三)加强全民健身法治及标准化建设
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规章,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结合梅州市相关政策指示落实全民健身设施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全民健身宏观管理,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责,抓好全民健身有关规划计划和政策制定。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县、镇两级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体育牵头、各方参与、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强与县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城综、卫生等部门的统筹协调,统筹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全民健康等事业融合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满意”的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让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建立评估监督体系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镇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构建以全民健身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全民健身事业有规划有评估、有投入有保障,探索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域的群众体育发展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建立体育健身激励机制,对全民健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注重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
线上线下齐动员,大力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等,鼓励电视台、出版社、电台等媒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充分挖掘本县客家体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现代体育项目及传统武术、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的品牌效应,大力宣传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传播岭南客家体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