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贯彻两会·代表之声
发布时间:2021-11-23 09:15:45来源:本站原创
建设美丽家园,蕉岭得天独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用绣花的功夫建设管理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五宜”城市典范,要坚持以乡村振兴促农村升级,建设富美乡村升级版。围绕这一目标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表示,将立足实际,在强基础、兴产业、优环境,创亮点、树品牌,建制度、强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全力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目标,精准化规划县城、精品化建设县城、精细化管理县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五宜”城市典范。县有关职能部门表示,将下足绣花功夫,抓基础、建机制、强管理,全力建设有活力有温度有魅力的文明城市。
列席人员 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 曾艳贞:一是强基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府前街提升改造。二是强管理。以“美化”“净化”“亮化”“绿化”为突破口,强化“治乱”“治差”举措,着力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三是完善机制。构建多方联动、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格局,充分运用好“智慧城管”平台,实现民生服务全上线、城市管理智慧化。
建设富美乡村升级版,美丽宜居的环境是基础。各镇各村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优环境创亮点,让农村更有颜值更有品味。
人大代表 文福镇党委书记 陈子建: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加大垃圾、污水治理、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力度,配套村民房前屋后“四小园”的农房景观。持续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对圩镇和老街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提升圩镇风貌和经营功能。持续实施省际廊道环境提升工程。广泛筹集资金对205国道和G25长深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内开展农村风貌管控,同时以奖补方式鼓励群众进行平改坡、外立面粉刷、拆除危旧房屋等。
列席人员 蓝坊镇镇长 林丰:做好“环境美”的文章,突出寿韵蕉岭精品游线的升级打造。以风貌管控、美丽庭院创建、河流治理、“脏乱差及撂荒地”治理为线上抓手,以“美丽圩镇、龙潭旅游村、石湖康养地、高思大地古村落”为节点,建设蓝坊“四朵金花”,打造蓝坊的“氧你之地”。
人大代表 文福镇长隆村党总支部书记 丘柏松:推动三清三拆三整治的项目,打造有客家特色的四小园。将成桐祖居、仓海诗廊、长隆村史馆、方志馆以点串线,建设独具寿乡的农村旅游观光带,打造成3A级景区,提高长隆村的人文魅力。
建设富美乡村升级版,产业发展是关键。各镇各村表示,将立足实际,做好产业发展文章,让“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
列席人员 南磜镇镇长 张顺:要做好“林下经济”文章。依托省级毛竹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竹产业,做好竹文章。一方面通过大面积集约管理,提高竹林的产出率,为竹制品深加工提供充足原材料。另一方面,利用竹山种植“大球盖菇”“竹荪”等食用菌类,激发南磜毛竹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要以寿乡富硒为品牌,发展壮大茶叶、南药、红菇等优势产业,将原有的“一村一品”整合成“南字号”品牌的一镇一业”,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使群众增收致富。
列席人员 蓝坊镇镇长 林丰:整合提档升级高思“米酒”“蜜柚”两个传统的品牌产业,新规划打造茶和食用菌产业新品牌,打造蓝坊茶罐子、菜篮子、果盘子。在各村大力推广发展光伏和积极探索山歌文化产业,让蓝坊“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人大代表 蓝坊镇峰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林品顺:正在集约土地,争取引进有规模的农业(企业)发展用水量不多的单丛茶和百香果,再次进行扩种,使我们的村集体、包括农户的收益增大。
人大代表 南磜镇蓝源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黄剑强:准备签订一万亩左右竹山,和农户续约,由村委出面,联系了蕉岭健态竹制品产品工业园,签订毛竹基地,谋划发展大面积的林下经济。茶叶方面,想将山枝山大型的茶厂设在本村,从采摘到生产到出售是统一的,争取达到茶叶生产许可证。通过“村委+农户+合作社联营”的模式保底收购,实现农户赢,村委有收入,合作社也有收益的三赢局面。
接下来,我县将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美丽圩镇建设等为抓手,全力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列席人员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县委农办主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涂政平:第一要抓好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治理,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工作,打造四小园,规划打造省际廊道,以山、水、文韵为主体的三条精品线路,在五年内规划建设35条特色精品村,62条美丽宜居村,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的美丽乡村示范县。第二,突出打造乡村产业,新建一批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篮子、米袋子的工程,深入推进丝苗米农业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毛竹产业园,发展壮大丝苗米、毛竹、蜂蜜、茶叶、南药、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多村一品、数镇一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三,抓好美丽圩镇的建设,以圩镇为依托,重点补足圩镇的三线整治、污水设施建设、农贸市场、信息网络等短板。深入推进产业特别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着力提升圩镇的集聚功能,提升镇域的经济。(记者:郭文婷 编辑:何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