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额从2022年的2.9亿元跃升到24.1亿元;土地集约面积增长30倍;实现多个“零的突破”,成绩单上,写满了“首创”“首宗”……新铺镇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经过三年奋力攻坚,在产业发展、乡村面貌、改革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镇郊村,古朴与现代交织的主街,满池荷花绽放的公园,简约而整洁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的环境,让村民们连声点赞。
村民 陈文新:每天都有很多人散步、休闲,欣赏荷花,改造得相当好。
新铺镇镇郊村党支部书记 陈富:家和公园经过半年的改建,改造了荷花池、水车、两个凉亭,还有周边房屋的外立面提升,成为一个网红的“打卡点”。
镇郊村的蜕变,是新铺镇精心雕琢美丽圩镇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新铺镇聚焦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新增了停车场、充电车位,完成了主街道“白改黑”、农贸市场周边道路提升和“三线”整治等。从圩镇到农村,绿美“微改造”随处可见。更引人注目的是,总投资1.45亿元的石窟河沿岸农房风貌及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正在火热推进,已提升农房近900多栋。
新铺镇农贸市场档主 邓新:路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做得比较完善,还有通车也比较方便,不像以前那样狭窄,公园周边也让大家晚上有休闲娱乐的地方。
另一边,在同福村蔬菜基地,满目青翠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蔬菜,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自从村里建了蔬菜基地,大家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村民 陈清红:一天干8小时有120元,家里能干活,这里又可以挣钱,十分好。
在新铺镇,像陈清红这样的农户还有不少。下南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喜获早稻丰收后马上抢抓晚稻播种,附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则忙着给蔬菜搭架。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曾困扰当地的土地碎片化、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得以解决。随着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落户,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民 徐小玲:租金一亩600元,我有1.5亩地就有800多元,老板来了我们也增加一份收入,一个月大约有3000多块钱工钱,在“家门口”就业也好。
梅州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冯海亮:到这里一看,这个田整理得很漂亮,我就在这跟村里合作,把田租下来。水稻种完了以后我就种烟叶,烟叶完了以后就种水稻。我租了有410多亩。
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新铺镇创新构建“四田+四地+四治”体系,土地预集约面积较2022年增加30倍,流转超万亩,吸引了9家龙头企业和12户大户规模化经营,还完成梅州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涂伟文:全镇完成土地预集约1.8万亩,集约率100%,其中集约流转1.19万亩,流转率达64.5%,成功打造了3个“千亩方”产业基地和10个“百亩方”,成功引入9家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及市县企业、吸引12户大户规模化经营,在空间重构、耕地保护、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
新铺镇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将“四上”企业培育作为推动镇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通过精准施策、助力市场主体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如今不仅改革活力更足,而且产业根基更坚实,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走进该镇,可以看到新引进的项目如火如荼建设,新上规的企业热火朝天生产。
新铺镇副镇长 陈德皓:三年新增8家“四上”企业,总数达17家,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额高达23.9亿元,远超2022年的2.9亿元。现代农业实现“零的突破”,建成了两个共924亩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新铺的发展凝聚了多方合力:规划引领上借助省级规划设计“外智外脑”,生态建设上发动社会力量,产业帮扶中推动企业结对……新铺,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镇发展的特色路径。
新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涂伟文:接下来,以蕉岭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和苏区融湾综合示范窗口为统领,加大外出招商和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多元化开发;整合“红古绿”资源形成多条农文旅精品线路,助力打造“蕉岭版丽江”;深化土地改革,围绕“全域+”,谋划更多入市示范案例,持续释放改革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