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这几天天气热得紧,还得买一批喷灌设备。”
“行,我来安排。”
“对喽,近期将大批出菇,还得买个电子秤,方便销售。”
“好,有困难你都提出来,我先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
炎炎夏日,在由蕉岭县新铺镇东陂村村“两委”班子牵头建设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张日兴和村“两委”委员谢桂仁流着热汗讨论着基地近期工作安排。
“我们东陂村人杰地灵,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是我们当地有名的乡贤之一。但作为‘院士村’,东陂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张日兴跟记者袒露心声,自接任村支书一职以来,面对农村人才和技术缺乏,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的情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与村“两委”干部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开了将“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基地上、建在合作社里”的探索。
“我们6名村干部都是党员,首先便由我们带头成立食用菌合作社,然后再集约撂荒地发展食用菌种植,在整个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由村‘两委’负总责。目前我们已经集约了20多亩土地,近日头茬竹荪已开采。” 张日兴边说边引记者走进基地内,只见连片的田地间铺盖着一层灰白色的菌丝,谢桂仁和务工的村民正提着篮筐俯下身子仔细在田地里寻觅。再往里认真看,便能发现一簇簇竹荪蛋和“身穿白裙”的竹荪已争先恐后地从地里冒出来,十分喜人。
“这片原先都是撂荒地,杂草丛生,我们通过将土地平整、清杂,种上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说起来,其实一开始种植食用菌我们也没有经验。为此,我们对接了相关龙头企业五福之乡长寿食品有限公司,让每个村干部都去培训学习技术,再回来指导村民,逐渐找到了门路。另外我们也与吴清平院士取得联系,计划开展深度合作,促进院士科技成果在东陂转化落地。”张日兴说。
“从食用菌基地开始建设起,我就来这里干活了,现在每天收入120元。在这儿,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起学技术,同时还让务工的伙伴‘鼓起荷包’,大家都觉得干得很有劲头。”村民张海珍是一名建档立卡户,她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地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发展产业,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而且为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带动了村民增收,提振了发展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由村干部领办合作社,将党建‘触角’延伸至产业一线,只是我们推进东陂发展的第一步。”张日兴告诉记者,接下来,东陂村将积极发挥党组织引领和服务作用,借力龙头企业和“院士效应”,依托食用菌合作社,由党员作“先锋”,以“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努力形成头雁领航、带富一片的效果。“待竹荪采收完,我们计划再种上对种植技术和环境要求不高但经济效益不错的优选品种赤松茸,并吸纳更多群众加入到种植行列中来,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由党总支带头,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 张日兴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