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梅州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这一重要赋权,使梅州能够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制定特色法规解决地方特殊问题,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十年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将独特的“山水乡愁”融入法规条文,把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写进百姓生活,以法治方式护航苏区振兴。
今年暑假,足球小将吴梓瑜四处征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在半年前,这位足球少年的求学路还充满变数——学籍在梅县区的他,面临着足球训练与学业分离的困境。得益于今年开始施行的《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准备上初一的吴梓瑜通过足球特长生通道被五华的兴华中学破格录取,以后上学、踢球两不误,而且不用再担心“踢球出路”。
《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是梅州量身定制的其中一部地方性法规。自2015年5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梅州从“零”起步构建起涵盖城乡治理、生态、文化、民生内容的特色法规体系。
梅州市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科科长 彭新锋:获得立法权之初,梅州就将首部实体法聚焦生态保护,制定全国首部以“森林火源”为管理对象的地方性法规《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该条例实施后,全市森林火灾从2018年的41宗降至2024年的个位数。
在立法过程中,梅州跳出“大而全”的立法惯性,聚焦具体领域的突出问题,以精准立法破解实际难题。近日审议通过的《梅州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就紧扣梅州地处山区的实际,从职责落实、重点区域划定和预警、响应、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以“区域协同”专章的形式明确建立梅州、龙岩两市暴雨灾害防治协作机制。这一立法实践开创了在广东跨省协同立法的先河。
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监督管理科 郭青:开展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立法工作,为我市科学防御暴雨灾害提供了预警响应法制依据,特别是能有效增强韩江-汀江流域暴雨灾害防治能力。
类似印刻了鲜明的梅州印记的法规还很多。在制定客家菜传承发展促进条例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瞄准客家菜传承断层、标准缺失的“卡脖子”问题,精准把脉,聚焦“人才培育、标准建设、品牌推广”三个关键环节科学制定法规,条例施行后有效促进了餐饮行业的发展。
十年立法,正悄然改变着梅州的方方面面。针对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全国首部足球领域地方性法规;围绕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全省率先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垃圾围村”成为历史……梅州的“小切口”立法智慧渗透在城市发展的多个关键领域。
而在基层,4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变身立法“民意直通车”,让寻常百姓也能参与法规制定。在梅州各县(市、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担任立法联络员,让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声音直达立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