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1912),又名秉渊,字仙根,号仲阏、仓海、蛰仙、吉甫、蛰庵,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县),生于台湾苗栗。6岁能诗,7岁能文。清光绪三年(1877)应试,年最少而交卷最早,以案首中秀才。福建巡抚丁日昌主考,连称“奇童”,赠以“东宁才子”印。光绪十三年入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幕府,帖拜唐为师。翌年中举。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几辞归台湾,主讲崇文、衡文、罗山等书院。他深感八股文无用,故兼授中外史实及世界大势,劝勉诸生多阅报刊以广见闻。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起。八月,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统领全台义勇。他以守土抗倭号召乡里,捐资招募,兄弟子侄成年者皆入营。丘亲率义军,守彰化、新竹间。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丘大愤,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表示要与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纳。丘逢甲见无可挽回,遂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率台民领衔电奏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亲草宪法,以蓝地黄虎为国旗,“永清”为年号。五月初二日(5月25日),建“台湾民主国”,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五月初六日(5月29日),日军在台北登陆,丘率军赴援,在新竹抵御日军20余日。三十日(6月22日),所率义军溃散。他与家人乘渔船内渡。六月初六日(7月27日)抵泉州。七月回祖籍镇平定居。为表示不忘光复台湾素志,为其子丘琮定别号“念台”,将房舍定为“念台精舍”。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后又在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光绪二十五年创办潮州“同文书院”。翌年由广东当局派赴南洋调查侨情,历游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向侨胞筹募办学经费。光绪二十七年,迁同文书院于汕头,改为岭东同文学堂,自任监督(校长),开设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经学、史学、算学等课程,聘请日本学者熊泽担任日文教学。同文学堂是广东第一所新式学堂,广泛传播了西方文明和改革思潮,培养学生千余人,后来大多参加了同盟会。此外,他还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镇平县立中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冬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光绪三十二年改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嗣又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九月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继又被举为副议长。同年受聘为两广总督公署议绅及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与陈炯明等同盟会骨干时相往还,同情革命。时同盟会正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计划成功后由丘逢甲、陈炯明分任正、副民政长官。宣统二年正月初二日(1901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旋败。当局查知谘议局人员参与策划者有陈炯明、邹鲁,持名单见丘,要拘捕二人,经他力保始无事。同年,与陈炯明在谘议局力倡禁赌,为受赌商贿赂的部分议员所否决,遂发动社会大众展开斗争,卒使广东当局下禁赌令。宣统三年(1911)九月,广东光复,丘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十月代表广东赴南京出席独立各省组建临时政府会议。民国元年(1912)1月,因肺病转剧南返,至潮州,接到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之电。2月25日,病逝于镇平。丘逢甲擅诗,多以爱国忧民为旨,苍凉沉郁,慷慨激越,梁启超许为“诗界革命巨子”。传世有《岭云海日楼诗钞》近2000首。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