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将今年称为低空经济发展“关键之年”。本文在梳理国内低空经济政策的背景和框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低空经济在产业链规划、空域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政策协同、健全产业链支持体系等提出政策建议。
低空经济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有关研究指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同比提高33.8%。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最大,接近55%,间接产生的围绕供应链、生产服务、消费、交通等经济活动贡献接近40%,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显现。
根据多家业内机构测算,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预期将超6万亿元。目前,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增长态势,通用航空市场持续扩大,在册通用航空器数量整体处于上升态势。
经过近20年技术积累和政策体系建设,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024年3月,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对低空经济相关政策的梳理可知,我国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主要包括低空空域开放和细化无人机标准两大主线。
在政策牵引下,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低空产业链上积极布局,成效可观。
产业发展亟待解决四方面难题
一是发展低空经济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但当前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仍需完善。一方面,低空空域管理体制与低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当前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充分和健全。
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需要加强。近年来,低空飞行器发展迎来一系列技术拐点,飞行器构型、电池和动力系统性能的显著提升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通用航空飞机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低空产品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较弱;低空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全面。目前,物理基础设施面临各类通用航空机场和停机坪建设缓慢等问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建设缓慢且不全面等难题。低空新基建的目的在于解决空域放开后新的飞行特点带来的飞行难题。
四是产业链的覆盖面和纵深度不够。由于通用航空飞机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重要零部件严重依赖全球产业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制造处于起步阶段,致使低空经济产业需要更多自主产业链保障。
关键阶段需政策与技术加力
一是完善低空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目前,地方低空经济政策频出,从低空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角度看,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对接。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低空经济政策体系,明确财政、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等政策优惠。
推动低空空域制度改革,促进空域资源高效利用。在新的空域管理政策下,各级政府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出台相关规划,湖南、江西、广东和深圳、苏州等省市积极争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示范,将低空空域按照不同产业类型划分为不同立体空间,明确了飞行计划的申报流程、审批主体和飞行监管主体。
在此基础上,要及时总结推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试点经验,分步分层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制定高效合理的通航飞行审批制度,完善优化低空空域运营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新基建通过低空航路设计和低空空管转型,重点解决空域放开后带来的诸如频谱资源管理难、网络资源配置难、空域资源监管难等飞行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将从智能高效新型运行服务体系、新型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法规标准体系、安全验证体系等方面推动低空经济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低空经济生态位从低端迈向高端,以产学研协同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具有航空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依托无人机产业的研发和制造优势,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推动无人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
增强地面系统对无人机的实时监测能力和控制能力,完善无人机故障处理程序,提升其与城乡应用场景的融合度。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地面服务系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操作人员控制能力以及低空飞行器的作业灵活程度,等等。
四是拓展低空产品应用与消费。低空经济发展应大力推动市场应用与产业链延伸,以多产业领域拓展与多元化场景应用为方向。要把低空经济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在不断强化现有低空物流、低空游览、私人飞行、应急救援等业态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研判,深入拓展新兴服务、特色服务,布局新业态,破除需求侧限制低空消费的因素,促进低空经济走向大众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