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蕴含着“诚信友爱、崇德向善、尚法明理、和睦亲邻”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客家地区的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充分挖掘运用客家围屋的精神内涵,深化拓展“六事”治理模式,创新探索“以文化人解事、聚合力量理事、丰富载体说事、搭建平台议事”的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进一步发挥好文明实践阵地的基层治理功能,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用活“三种语言”,挖掘与转化并举。广福镇文明实践阵地坚持将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向居民宣讲政策、分析案例、阐述观点,让党的“好声音”、惠民政策源源不断传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一是巧用客家谣谚化矛盾。抓住客家人喜欢用客家谣谚抒情、解困、化怨、促和等习惯,将9名熟悉客家谣谚、德高望重的文化能人吸纳进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集法、理、情等调解元素的客家山歌、俗谚中“引经据典”,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93件。二是巧用祖训家规促和谐。收集蕴含“诚信、情义、忠孝、和睦”等客家祖训家规和名人志士家书家训,在文明实践阵地设置展区并制成小册子分发给群众,引导群众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三是巧用村规民约树新风。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运用积分制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村庄清洁、文化惠民等文明实践活动,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用好“三种力量”,示范与联动并行。广福镇文明实践阵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群众有参与、有获益。一是用好乡土贤能宗亲力量。组建以全国模范司法所长为代表的品牌调解工作室,积极吸纳乡村德高望重又能主持公道的宗族“叔公头”“五老”“新乡贤”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巧借宗亲力量、“客言客语”做群众思想工作、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二是用好客家妇女柔性力量。传统社会的客家妇女,以“四头四尾”(即田头地尾、家头教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而广受赞誉。利用客家妇女勤劳贤惠、家里家外独当一面的特点,积极动员乡村妇女参与群防群治,有效调解涉农村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纠纷162起,调解成功率97.6%。三是用好乡贤华侨乡愁力量。充分挖掘本地乡贤华侨资源,文明实践志愿者以乡情为纽带,建立“线上+线下”沟通联系机制。“线下”开展拜访杰出乡贤和华侨、组织“连乡”公益活动等;“线上”通过微信、电话等定期向乡贤华侨推送本地发展情况和家乡动态。近年来,该镇乡贤华侨助力镇村解决问题38件。
用细“三种场所”,治理与教化并重。广福镇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式发展,将文明实践向不同阵地延伸。一是在祠堂扬善树德。充分挖掘客家祠堂的教化作用,将祠堂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把祠堂打造成为村民自治议事场所,配套制定村规民约议事规则、成立宗祠调解室,对涉及村民的重大事情拿到祠堂“说一说”。2020年以来,广福镇利用37个祠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25多件,动员群众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600多亩,帮助解决各类突出问题20多个,信访量下降60%。广福镇广育村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该村本土舞狮习俗文化,组建蕉岭金狮舞艺术团,并聘请嘉应大学的金狮锣鼓专业老师开展培训,在寒暑假期间对镇村青少年进行免费培训,传承和延续这百年民俗文化。二是在圆桌凝智聚力。利用中午和晚上群众空闲时间,村“两委”干部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家访”活动,围坐圆桌旁倾听民声、掌握民情。目前,该镇共开展“家访”活动29场,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72余条,完成涉及路灯维护等各个方面整改30余件。三是在板凳评理劝和。根据客家人喜欢晚饭后聚集闲聊的习惯,邀请村内人大代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担任调解员,开展专业调解,为群众化解“疙瘩事”、解开“心头结”。2023年11月,蕉岭县广福镇因探索出《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