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释迦果冬季果成熟的季节,长潭镇麻坑村种植的300亩凤梨释迦果也迎来了大丰收,香甜可口的果实吸引了许多本地及周边县市的游客慕名前来采摘品尝。

来到长潭镇麻坑村怡情园山庄,记者看到,一株株释迦树的枝头上挂满累累硕果,果实颗颗饱满,颜色青黄,果园里弥漫着阵阵清甜香气。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片片绿叶间,挑选、采摘已经成熟的释迦果,再根据品质进行分类打包,田地林间一派喜悦丰收的景象。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凤梨释迦果今年长势良好,有8000棵,每棵树结了有20多粒果,总共我们种植的面积有300亩,有15000棵,80%已经结了果,今年结果的情况来看品质也比较好,甜度达到了26%以上,而且今年以冬果为主,甜蜜度又更够,更具备凤梨释迦的特色香味。
据介绍,凤梨释迦果是热带水果的一种,又名番荔枝,果肉呈乳白色,口感甜而不腻,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钙、磷、铁、钾等营养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凤梨释迦果对人体比较有食用价值,最大的功效有通便、补脑、抗衰老、养颜美容,还有虽然很甜,但是它可以降血糖。而且这个水果是温性的,不是寒性水果。凤梨释迦作为比较有特色、比较“网红”的水果,市场上也供不应求。 黄松坤告诉记者,2018年,他在麻坑村流转300亩土地,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作为蕉岭“世界长寿乡”的品牌效应,引进种植凤梨释迦果。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态种植,不用农药、不施化肥,采取山泉水灌溉,种出来的凤梨释迦果做到了品质与口感俱佳。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我们的土地是原生态的黄泥土种植的,没有污染源,淋的是山顶上的山泉水,用的是以花生麸、鸡粪、牛粪、鱼骨粉、黄糖这些为基础的生态农家肥,都是属于生态种植,平常几乎不会用除草剂、化学肥。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沉淀,原本荒凉的山地如今长满了“绿色宝石”。凤梨释迦果优良的品质和甜蜜的口感“圈粉”无数,周边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游客 曾先生:我是自驾游过来的。看到这果子十分大,十分靓,品尝了,尝到很甜。可以周末亲子游,带一家人来自己采摘,摘了带回去给家人吃。游客 钟先生:往年尝过他的果子,十分甜、十分靓,确实是好吃。今年就自己和朋友开车来,现场采摘,全部果子都很靓,口感靓,十分甜。 此外,山庄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冬季释迦果采摘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尝鲜,体验采摘乐趣。
游客 钟先生:我们是长沙镇旅行社来的,来这蕉岭释迦果园体验采摘,尝到又香又甜,口感十分顺,自己去采摘了一大包。 顺风国际旅行社负责人 钟娟:我们冬季蕉岭一日游增加了这个释迦果采摘的环节,这个项目推出了之后,受到大家的欢迎,特别是周末的时候这个果园来了十分多人,梅城、兴宁、潮汕地区、平远这些各县各区周边的游客都纷纷慕名前来,不单在这里品尝到甜蜜的释迦果,都还打包带回家里。
黄松坤表示,目前释迦果自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除了线下采摘以外,还有大量的线上订单,不仅销往本地,还远销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每日订单量可达2千斤。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我们估算今年的总产量大概是有15万斤左右,粒状有28万个,平均每个有6-8两,6两以下的中果有一部分。6两以上的我们就卖28元,4两-6两的我们就卖18元。自开园以来,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现在每天都有2千斤左右的销售量,在东莞、惠州、深圳的客户都十分喜爱我们的凤梨释迦果。 记者了解到,该山庄除了为附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让她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外,还增加了村民的土地租金和村集体收入,是长潭镇有效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效的生动体现。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麻坑村周边近40个群众在我这干活,每个月的工资3千至4千元。而且这个集约的土地每年就有1万8千元交给村里,增大了村里的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民平常的经济收入。另外有12家人也集约到我们这,集约一亩500元。 管理员 黄秋芬:我负责山庄的管理,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也十分好。这个山庄确实方便了很多麻坑村的村民就业,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员工 黄平英:我在这里每个月有4000元的收入。这里上班比较近,家里也照顾得到,在这里也不会很辛苦,每个月有固定工资,还有一份社保领,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黄松坤表示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种树葡萄、万寿果等品种,并拓展酿酒品酒、休闲养生等体验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文章,以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怡情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松坤: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绿色崛起的号召,我们计划在种了这300亩1万5千棵凤梨释迦果的基础上,准备再发展生产种植300亩树葡萄、300亩万寿果,然后进行深加工,酿酒,准备酿比较高品质的凤梨释迦酒、万寿果酒,接下来就准备打造生态型的养生体验馆,里面主要有药膳、药食同源的产品和护理,在5到6年的时间来去完成这个第二期的工程。(首席记者:于涛 见习记者:罗洁云 摄像:丘颂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