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它们不但影响操作者本身的健康,也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因此清除污染是预防放射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清除污染越早进行效果越好。
放射性去污
放射性去污 (decontamination):指针对存在放射性污染的物项,采用物理、化学、电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或减少污染的过程。
去污方法很多,包括机械-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熔炼法、生物法等等。择去污技术时需根据污染特性,综合考虑其适用的介质和特征、去污中产生的废物量和废物的管理问题、去污性能、费用、操作安全性等。
机械物理去污:采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去除污染,包括吸尘、冲洗、擦拭、超声波、激光等方法。
化学去污:通过化学试剂与污染的溶解、氧化还原、表面配合等化学反应,从而将其除去。常见的有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配合物、除油剂、表面活性剂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配成去污剂;可以一步完成,也可以顺序使用几种去污剂多步完成。有大量的研究工作给出不同配方和工艺。可以从专业手册中查找有关配方。
电化学去污:也称电抛光,适用于金属表面去污,指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阳极溶解使金属表面剥离一层从而实现去污目的。可以看作是电镀的相反过程,选用待去污的金属作为阳极,电解槽为阴极,适当的化学溶液为电解质组成电化去污系统。因为待去污部件为阳极参加反应,要求必需导电,所以只适用于金属。操作参数包括电压、电流密度、温度和电解液组成等。电化学去污具有去污速度快、去污效果好、易于实现远距离操作等优点,但二次废液量较大,一般用于金属热点去污或者其深度去污。
熔炼去污:是指把存在污染的金属熔融,通过熔炼,其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或者进入烟气中,或者进入炉渣中,从而使金属铸锭中的放射性大大减少,达到去污效果。一般用于金属清洁解控处理,可达到 有限制或无限制使用。在核素退役中经常使用。
生物去污:指使用经过特殊筛选培养的微生物菌种,与待去污的介质相互作用,利用微生物对特定核素的捕集能力,将放射性浓集达到去污目的。
核电站运行去污:在核电站大修时,对主泵进行解体检修是一项重要工作,其中水力部件与一回路水长期接触,存在较高的放射性污染,为了降低主泵检修集体剂量,防止污染扩散,要对水力部件进行去污。一般采用氧化-还原去污技术对其进行去污处理,也有采用联合超声波氧化还原去污的,在役去污需要确保去污操作不会造成设备损害。在此前提下,尽量提高去污因子。
核设施退役去污:在退役实施阶段,一般在对设备或管道进行拆除、切割解体前,为了防止污染扩散,需要对其进行预先去污,可以针对情况采用上述的某种去污技术;同时退役产生了大量物料,为实现物料的再循环/再利用,需要对物件进行针对去污。
说到放射性物质
大家会自然联想到核辐射
但是大家知道吗?
“保健石”也可能存在核辐射
“保健石”也有核辐射?
前段时间,辽宁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一名入境旅客的随身行李中,截获了一袋所谓的“保健石”,经过检测,这袋石头的辐射竟然超过现场本底值的1050倍。
海关关员介绍,钍-232作为放射性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接触会导致脱发、呕吐、流鼻血,严重者或引发恶性肿瘤。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普通公众辐射暴露的安全限度为每年1毫希伏。
其实,近年来各地海关在检查中多次在旅客随身物品中发现带有强辐射的石头、项链等物品。
案例一:2019年12月,辽宁大连周水子机场,一位入境旅客随身行李中有一枚名为“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的石盘,引发了核辐射仪器报警。经海关关员检测,该“能量石”也含有放射性物质钍-232,核辐射值为112.4微希伏/小时,超标1120倍。
案例二:2021年11月,上海海关在一批进口的樟子松板材中检测出辐射超标的放射性物质铯-137,立即作出退运出境处理。
案例三:2022年12月,广东东莞海关在一辆跨境电商出口车辆中发现一票申报为“摆件”的货物,辐射严重超标。经查,该包装盒中的实际物品是所谓的高能量负离子枕头、床垫等物品。经识别,其中就含有放射性物质钍-232,辐射剂量峰值为33.28微希伏/小时,高出监管现场本底值约300倍。
案例四:今年7月,辽宁沈阳机场海关发现一名入境旅客携带的15条“保健石”项链也检测出核辐射超标。经过测量,辐射值达到46.85微希伏/小时,超现场本底值468倍。该旅客自称该“保健石”采购于国外某市场,卖家称该保健石具有养生保健、防病防癌、延年益寿的功效。